一、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
1.1历史沿革
控制科学与工程是武汉工程大学传统优势学科,1995年开始联合招收硕士研究生,2003年获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,2006年获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,2011年获批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。2006年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被评为湖北省重点学科,2012年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被评为湖北省重点学科,2020年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获批为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。
1.2培养方向
本学位点以化工过程自动化、导航制导为特色,形成了“导航、制导与控制”、“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”、“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”、“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”、“系统工程”等5个稳定的二级学科。
(1)导航、制导与控制:随着航海、航空和航天技术不断进步、军事对抗及武器系统迅速发展而诞生的控制科学与工程的重要分支,以各种运动体(如航空/航天飞行器、导弹、机器人、舰船等)系统为主要对象,研究航空、航天、航海、陆行各类运动体的位置、方向、轨迹、姿态的检测、控制及其仿真中的理论、方法和技术。主要研究方向为:
l信号、图像处理
l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
l运动控制与图像处理控制
l基于深度学习的遥感图像处理
(2)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:以工程、经济、社会等系统为主要对象,以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为主要工具,研究控制系统的建模、分析、综合、优化、设计和实现的理论、方法和技术,分析各种控制策略和决策下动态系统的行为、受控后的系统状态以及达到预期动静态性能。主要研究方向为:
l机电控制技术
l计算机控制
l电力电子与运动控制
l热力学建模、控制与检测
(3)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:以信息处理与智能控制理论为核心,以数学方法、计算机技术等为主要途径,研究对各种信息的处理、分类和理解的方法,并在此基础上分析、构建与完善智能系统,使其对外展现更高级的智能特性。主要研究方向为:
l智能控制与多媒体通信
l信号获取与处理
l无线通信理论与应用
l计算机视觉
(4)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:研究控制系统中对象、环境、过程的信息提取、转换、传递与处理的理论、方法和技术,为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提供信息基础和保障。主要研究方向为:
l多尺度热辐射传输与红外检测装置
l复杂膜结构与性能检测技术
l动态检测与过程控制技术
(5)系统工程:从系统整体出发,应用现代数学、计算机、网络计算等工具和手段,对系统的构成要素、组织结构、信息交换和反馈控制等功能进行分析、设计、制造和服务,以充分发挥人力、物力的潜力,达到系统的最优设计、最优控制、最优管理等目标。主要研究方向为:
l欠驱动系统控制
l电力系统分析与优化
l复杂系统智能控制
1.3培养目标
本学位点培养研究生的目标定位包括以下四个方面:
(1)热爱祖国,遵纪守法,实事求是,学风严谨,树立正确的世界观、人生观和价值观;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事业心,立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;
(2)扎实掌握本学科内的基础理论与系统专业知识,熟悉所研究方向的科学技术现状和动态;能熟练使用一门外语,熟练阅读专业文献,并能撰写科研论文;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和使用程序语言,将学科理论技术应用到实际生产过程;
(3)具有开拓创新能力;能灵活应用本专业所学知识,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科学研究;具有担任相应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,同时能参与辅助教学工作;
(4)积极参加体育锻炼,具有健康的体魄。
1.4学位标准
在校期间政治思想表现良好,未受到党、政、团严重警告及以上处分;在申请毕业答辩前应在统计源期刊以上(含统计源)发表1篇以武汉工程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,本人为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、本人为第二作者的研究型学术论文,或申请专利1项;完成学位论文后,按《武汉工程大学授予硕士学位条例工作实施细则》申请学位答辩。学位论文应具有相应的理论深度,体现出研究水平。
1.5导师队伍
学位点高度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,紧紧围绕学科专业建设,“内培”、“外引”相结合,构建多层次,多渠道的师资培养体系。目前,共有博士生导师 1人、硕士生导师55人,其中20%具有正高级职称,47%具有副高级职称,33%具有中级职称;年龄结构:56%在45周岁以下,44%在46-59周岁之间;18%具有海外学历背景。
师资队伍水平在“十三五”期间快速提升,一批优秀的骨干教师加入本学位点。其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,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3人,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,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人选4人。聘有行业专家、校外导师39人,分别来自工业自动化、电气自动化等领域的优秀企业和科研机构,均为高级工程师及以上职称并担任企业研发关键岗位职务。
除了上述之外,毕业于英国利物浦大学、西班牙马德里孔普鲁顿塞大学、加拿大康考迪亚大学等名校的教师来我院任职;我院教师前往英国曼彻斯特城市大学和国王学院进行国际交流合作。现有省级教学团队1个,校级教学团队4个。
1.6科学研究
本学科以服务湖北省化工产业和航天科技工业发展为目标,突显绿色化工自动化、智能化、数字化以及导航制导与控制特色。学位点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、青年项目2项、中国自动化学会科技进步奖2项。科研进账总额达878万元,军工项目合同金额100万元。发表 SCI论文24篇,其中一区论文4篇、二区论文11篇;获批授权发明专利8项,实用新型专利9项,取得软件著作权76项。专利转化4项,转化合同金额59万元。获批电能变换与智能控制研究所校级科研平台1个。
1.7人才培养
1.7.1 思政教育
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,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在“三全育人”综合改革中,育人目标明确,育人措施得力,育人成效显著。以基层党建为引领,强化组织育人:开展党旗领航工程,实施价值引领工程。以课程思政改革为导向,科教协同育人:思政教育融入专业,强化科教协同育人。以社会实践为载体,着力实践育人:构建“科研指导竞赛、竞赛融入课堂、竞赛融入实践、实践促进就业”的实践育人体系,以志愿活动为载体,服务社会。
1.7.2 招生选拔
严格按照国家和学校相关政策招生选拔,改进和完善复试工作,保证生源质量,本学年全院在校硕士生上半年252人,下半年328人,控制科学与工程招生12人,授位20人。
1.7.3 课程教学
围绕“创新思维、科学研究、工程应用”教育理念,引领研究生成长成才。第一学期,开设各类研究生课程14门;第二学期,开设各类研究生课程8门;教授给研究生上课100%。积极组织学院教师申报研究生优秀教学奖,获校级研究生教学成果一、二等奖各1项。
1.7.4 导师指导
学院院长、党委书记多次组织硕士生导师培训、座谈、交流,为导师们提供学习与经验交流机会,明确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目标,强化导师的责任意识。近一年来,新增校聘硕士生导师7人,从整体情况看,新增补导师呈现年轻化、科研业绩突出、教学热情高涨等态势,一定程度上彰显学位点建设成效和发展前景。
1.7.5 学术训练
坚持“五育”并举,不断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。本学年获国家级一等奖3项、二等奖10项、三等奖9项;获省部级特等奖1项、一等奖6项、二等奖7项、三等奖9项;获批研究生创新基金33项,校教研项目2项;发表论文18篇(其中,2篇SCI),发明专利1项,软件著作权81项。
1.7.6 学术交流
举办研究生学术论坛15场,其中专家论坛7场(邀请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尹项根教授、丹麦技术大学宗毅教授等国内外著名专家做学术报告),“电气讲堂”研究生论坛8场,共计209人次研究生在学术论坛作报告,1200余人次研究生参加研究生创新论坛听取报告,研究生参与学术论坛100%。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做口头报告23次。
1.7.7 论文质量
严把学位论文质量关卡,严格按照武汉工程大学《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、印制规范》对研究生学位论文查检,采取学院预审和校外专家评审两级双盲评审机制,外审覆盖率100%。学位论文授位前进行重复率检测,检测覆盖率100%。在年度校级和省级学位论文抽检中,无不合格学位论文。
1.7.8 学风建设
构建“科研指导竞赛、竞赛融入课堂、竞赛融入实践、实践促进就业”的“提学风、强专业、育考研、促就业”育人体系,营造良好的科研风气。以“电子设计大赛”等10项研究生学科竞赛为切入点,将竞赛与研究相结合,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。
1.7.9 管理服务
对“四困学生”安排学院领导、专业老师、学生党员、班干部等 “一对一”帮扶,解决学生实际困难;邀请保卫处、校医院等部门为学院学生召开报告会,针对网络诈骗、校园贷等问题进行专题教育;组织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宣传活动,举办“心”灵漫画展、“信”有灵“息”心理健康主题教育等活动,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排查和疏导。
1.7.10 就业质量
本学年毕业生共62名,其中60名获得硕士学位及毕业证,就业58人,就业率达97%,高端就业率60%。其中15人入职以小米、科大讯飞为主的芯片制造公司;13人入职以中元股份为代表的高精度仪器制造公司;2人入职电子科技、海康威视研发中心。
二、制度建设完善和执行情况
2.1执行学校制度情况
严格执行学校关于研究生招生、导师遴选、中期考核和学位申请等各个培养环节的规章制度,确保《武汉工程大学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》《武汉工程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办法》《武汉工程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》等各项规定贯彻落实到研究生管理和培养的全过程中,从制度层面保障了研究生和导师队伍的标准化、规范化、精细化管理。
2.2本学位授权点制度建设与执行情况
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,保障学生权益,本学位点在学校和学院相关政策精神指导下,健全完善系列规章制度,主要包括如下方面:
(1)构建研究生闭环反馈式教育体系:通过需求导向、应用驱动,细化培养标准,修订完善凸显职业性的培养方案,并以多方多维评价作为反馈,进一步完善培养过程和环节;
(2)加强导师队伍建设:严格导师的考核和遴选,真正实现导师的能上能下,优化导师队伍。采用院聘导师制度,大胆聘用新入职博士为导师,带动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;
(3)构建质量监控闭环反馈体系:结合课堂授课情况和研究生短期评价方式,及时向任课教师进行反馈,构建“监督-反馈-改进”的质量监控闭环反馈体系。
三、建设存在问题和下一年度建设计划
3.1建设存在问题
学位点发展建设过程中,存在对国家教育部评价导向的敏感度不够问题,主要体现在培养方案存在部分缺陷。
3.2下一年度建设计划
(1)加强课程建设,完善优化课程体系:推进学术与职业素养课程平台建设,建立案例库,试点在线课程和翻转课堂。
(2)逐步充实和完善培养管理和培养方案:坚持“科研导向、导师主导、激励创新、加强实践”的培养思路,探索学科特色与产业需求相结合、理论知识与专业实际相结合的多样化培养模式。
(3)构建研究生就业与培养质量反馈机制:加强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,建立信息反馈制度,对毕业生的就业去向、单位类型、社会评价等指标和数据进行研究分析。